納米壓痕儀-儀器化壓痕法的測量系統
知識,能力,經驗,從1953年至今,FISCHER就致力于涂層測厚、材料分析、納米壓痕和材料測試領域的研究與開發,不斷創新出性能卓越的通用測試技術。時至今日,FISCHER儀器以其測量準確、精度高、穩定性好等特點為全球用戶推崇和使用。
研究與開發
要制造具有領先地位的產品,必須有強大的研發能力作為保障。FISCHER所有的產品都在德國總部開發和生產,其雇員每5人中就有1人是研發人員。
在物理、化學、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領域擁有高等學歷的專家們,持續不斷地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以滿足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FISCHER還與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納米壓痕儀-儀器化壓痕法的測量系統“德國制造”的品質
FISCHER 的產品主要都產自于內部生產線,我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滿足客戶期望的優質產品。FISCHER擁有現代化的高科技生產設備,即使是最小的細節都會受到密切的注意,以此保證了產品始終如一的超高品質。在這里,“德國制造”不再僅僅是一個產品標示,它更是所有FISCHER 員工的驕傲,是FISCHER精神的體現。
產品分類
FISCHER儀器可以滿足不同行業中大多數的測量和分析需求。為了取得最好的測量準確度和精確性,在面對不同的測量需求時應選用相對應的測量方法:無論是磁感應法、電渦流法、BETA射線背散射法、庫侖法、納米壓痕法還是X射線熒光法,FISCHER總能為您提供最合適的測試技術。FISCHER 儀器以其出色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已經遍布全球各個工業和科學研究領域。FISCHER更會用嚴苛的質量標準和持續的發展策略為主旨,繼續開發和生產技術先進、簡單實用的測量系統和軟件,更好地為廣大客戶服務。
納米壓痕測試技術的先驅
作為測量技術的先驅者,FISCHER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儀器化壓痕法在測量材料硬度等機械性能方面的巨大潛力。早在1985年,第一臺應用該方法生產的商業化壓痕儀FISCHERSCOPE® H100就已投入了市場,至今,許多這些第一代的儀器依然在服役著。
儀器化壓痕法 – 從納米級范圍測量機械性能
如今,先進表面技術的發展對測量要求越來越苛刻,使得能夠測量和描述各種涂層和材料性能的測量技術也不斷發展和提高。無論您的涂層是非常硬的、薄的,還是粘彈性的,FISCHER都能夠以其高精度和用戶界面友好的儀器化壓痕測試法為每一種應用提供最佳的測量解決方案。
包括馬氏硬度在內,該方法還能夠準確測量壓入彈性模量、蠕變以及其它描述材料性能的特征參數。主要的應用領域為涂料層、硬質涂層、電鍍層、橡膠、玻璃和陶瓷及其表面覆蓋層,以及液晶面板間隔物的性能測試。FISCHER的納米壓痕測試系統超越了傳統顯微硬度測試的限制,能夠從納米級范圍快速、精確和高效地測量各種材料的機械性能。
壓痕法硬度測試標準
1987年: 第一次嘗試對載荷下的硬度測量進行標準化,由W. Weiler和Helmut Fischer博士在“一鍵化硬度測試”的論題上開展工作
1999年: FISCHER對DIN 50359-1 - 3標準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0年: 國際標準DIN EN ISO 14577,FISCHER為標準委員會成員
現在: FISCHER一直在國際標準DIN EN ISO14577 1 - 4的修訂方面與其保持重要合作
儀器化壓痕法測試
所有應用儀器化壓痕測試法來測量材料馬氏硬度的FISCHER測試儀器,通常被稱為納米壓痕儀。與其它硬度測試法相比,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測量材料的彈性行為,還能夠從測量點上讀出其它材料參量,如壓入彈性模量(EIT),壓入硬度(HIT)和壓入蠕變(CIT),以及彈性/塑性的形變能。
儀器化壓痕測試法的執行原則
在儀器化壓痕測試法中,壓頭在特定的載荷下壓入試樣表面,在這個過程中連續性地記錄壓頭的壓入深度,在高載荷分辨率(≤150 nN或≤20 nN)和高位移分辨率(≤10 pm或≤2 pm)下,FISCHER的納米壓痕儀適用于各種材料及應用。儀器化壓痕測試法可以測量很薄的覆蓋層的材料性能,例如傳感器上的、玻璃上的或媒體存儲介質上的薄膜覆蓋層,甚至是像各種彈性體一樣的非常軟的材料。
這就是傳統維氏硬度測量法的極限所在:壓頭在特定的試驗條件下壓入試樣內部,其壓痕的殘余幾何形狀是通過光學的方法所測得,所獲得的硬度值也只能反應材料的塑性性能,不包含材料的任何彈性性能。且在極小的載荷和壓痕情況下,光學方法所測得的幾何形狀誤差極大,無法用來進行相關的硬度計算。同時,傳統維氏硬度的方法也不能檢測和控制其壓入深度,在測量覆蓋層性能方面無法避免基材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尤其在覆蓋層很薄的情況下,該方法已經不再適用,因此需要用儀器化壓痕法從納米級來測量材料的性能。
納米壓痕儀-儀器化壓痕法的測量系統